释经原则一:上下文
1.“上下文”的原则是指圣经的字句或段落,都必须在其上下文的亮光里,按着适当的次序去解释。
2.解经学的“上下文圈”指出在分析经文时查考相关经文的先后次序:同段落、同章、同书卷、同作者的其他书卷、同类书卷、新约或旧约、全本圣经。
3.要注重上下文次序的原因,乃是因为神的启示是在不同时间,使用了不同的作者来完成,因此我们应当这样来查考。
4.圣经后期经文对早期经文的引用和解释(即“圣经自释”),因为是神的启示,可以被视为是该早期经文最靠近的上下文。
5.注意上下文可帮助我们正确而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原意,甚至能看出圣经释义书籍所没有提出的重点。
释经原则二:体裁
1【体裁】的原则是指我们要尊重圣经使用不同体裁的事实,按各体裁的特点来解释圣经。
2圣经的体裁可分为一般的体裁和特殊的体裁。最常见与最基础性的一般体裁包括了象征性文字和希伯来诗体,其中象征性文字又包括了名誉、隐喻、夸喻、拟人化、拟人格语,比喻和预言,特殊的体裁则包括历史体裁、律法体裁、智慧体裁、先知体裁、预表体裁、书信体以及启示体裁。
3明喻是指作喻的字词前,有【如】、【像】、【似】的字眼,而隐喻则没有。夸喻是指夸大的形容来加强语气。拟人化是指作者吧不是人的事物当作人的来描写,但拟人格语则是指以描写人的一般用于来描写神,跟拟人化所指的把低等事物比拟为人的方式截然不同。
4比喻和预言是指与象征作用的故事,一般认为比喻是名誉的延伸,寓言则是隐喻的延伸。
5处理象征性文字要注意,作为象征体的形容语,常常只是指事物本体的一部分,而非其全部。对于了解象征体所形容之意思的限制,经文的上下文会有帮助,若上下文没有线索,那么可能就要参考经文外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6概括来说,象征性文字基本特点是以一个图像来对应一个教训:以图像加强教训的信息,以图像是教训具体化
7【寓意解经】与【明喻解经】,解经者不看重象征性文字的基本特点,而把圣经用图像只向一个教训的意图变成指向多个不同的教训。特土良对浪子回头之比喻的解释便是一例
8希伯来诗的特色是使用【平行句法】,即一个思想是透过两个或超过两个的平行句子来表达。传统上概括的分成3种平行句法:同意平行句;(2)反义平行句;(综合平行句)
9(完整)的平行句是指平行句之组成成分,在长度与字词上都整齐的彼此相称。不然则为【不完整】的平行句而【不完整】的平行句彼此补充的关系更显重要。
10平行句之前句与后句的关系可以简单地分成两种:(1)后句应前句的意思,是前句的意思更得强调,但对前句基本意思没有改变;(2)后句澄清前句的意思,是前句的焦点与用意不至于模糊。
11历史体裁概括的包括旧约大部分的历史书,和新约的四福音书与使徒行传。在处理历史体裁时,我们要知道:(1)圣经对事件的编排注重主题思路的连贯性多余时间先后的次序;(2)要注重的是经文所强调的信息,而不是圣经没有记载的细节;(3)使用参考资料来找出事件发出的大概年日。
12律法体裁主要见于摩西五经。一般将律法分为三类道德性律法、民事性律法、祭仪性律法。由于道德性律法死超时代的命令,因此对基督徒是古今不变的命令;而一般民事性律法祭仪性律法虽属于有时间性的命令,但其背后的原则对历代信徒仍带有教训的意义。
13智慧体裁不限于智慧的范围;也见于圣经其他书卷里。智慧体裁的作用主要重于教育伤的教悔,长包含一些特点:(1)用义人恶人,或智慧人与愚昧人的对必来教训;(2)用【强如】或类似的比较来教诲;(3)用【……(变为)有福】的公式教导;(4)用希伯来字幕的方式来帮助背诵;(5)用数字先后对应所造成的修辞格式来教诲。
14解释箴言书要注意两点:(1)除了认识箴言是智慧体裁的一种,是相当浓缩的句子以外,我们也要知道,这些看来个别独立的箴言聚集,都有一个基础,那就是【敬畏耶和华】;(2)虽然不少箴言表面上没有上下文,但其实整本箴言书本身就是其上下文。
15一般来说,智慧体裁出于以色列较为安稳的时代,但特征上与先知体裁危机的环境不同。智慧体裁的传运方式是不同的,而先知体裁的传运方式则是垂直的。
16先知体裁的特色(1)【耶和华如此说】的公式,传递出神不可妥协权威;(2)神的代名词【我】和【他】时常在同一番话中自由的替换;(3)使用先知完成式的语态;(4)先知以弥赛亚的来临而将历史分成两个时代:他降临之前(前弥赛亚时代)和他降临之后(弥赛亚时代)。弥赛亚时代包含基督第一次和第二次降临;(5)先知书的预言多半是按主题而非按时间排列。
17预表体裁是神在救恩历史中预定一些人物事物作模表,指出后来实现在基督与教会身上的意义最重要与罪独特的预表是指向基督的预表。解释旧约预表的时候,要先注意旧约人物、事物的历史背景;在新约出现的预表,要注意新约经文本身的上下文,不要超过新约经文所启示的比较点
18书信体裁的格式包括:信守(前言)、感恩祷告、主要内容、鼓励与灌勉、信末(结语)。
19启示体裁的特征是象征性文字,因此我们不可以固执的按着字面解经。启示录的象征来源,除了旧约先知书以外,也与旧约时代的著作有关。使徒约翰写启示录时,他的读者是一些正在受逼迫的教会,明白这些文字的含义。神要他们超越可见的世界,而看到他对历史的主权。
释经原则三:背景
1.“背景”的原则是指我们必须尊重圣经的历史性,要在经文历史背景的亮光下去解释。
2.“明文背景”是指经文内有记载的背景,而“一般背景”则是指经文没有说明的可能背景。在一般情形下,无论是明文的或一般的背景资料,都有助于明白圣经作者的教训,但从释经学原则的角的来看,明文背景比一般背景可靠。
3.对于背景的问题,还有一点要认识的,那就是旧约的历史观。旧约的历史观和古近东文化的历史观不同,前者相信独一的真神耶和华,后者相信喜怒无常的众神灵。
4.旧约历史观有两个要素:第一,历史在神的手中,人应当超越人为的因素去看神对历史绝对的统治。第二,神对历史的统治是要保全属祂的人,并要藉着他们使万国得福。
5.明白旧约的历史观会有助于明白一些令人困惑的经文。
释经原则四:渐启明
1.“渐启明”的原则是指不详或不清楚的早期经文,在神启示的过程中逐渐得到后期的经文说明,因此我们在解释这些经文时,要后期经文的意义来澄清早期的经文。这个原则与圣经本身的渐进性其实有关,即神的启示是渐渐越来越详细清楚。
2.圣经中的教训,有些是旧约比新约详细,但有不少却是新约比旧约更清楚,或后来经文的亮光比早期的更重要。
3.圣经本身直接提供的解释,无论是旧约后期经文解释早期经文,或是新约经文解释旧约经文,都是具有权威的释义。
4.女人的后裔,蛇与蛇的后裔,旧约献祭制度、守安息日的诫命等等的解释问题,都是牵扯到“渐启明”原则的一些例子。
5.使用有串珠的圣经,能帮助我们看到相关联的经文,因而明白在历史中逐渐启明的圣经教训。
释经原则五:一贯
1.“一贯”的原则是指因为释经最终的作者是神自己,所以它的内容一贯,绝不矛盾或错误。
2.如果我们尊重释经内容的一贯性,并对于连贯释经的主题及基本教义有认识,那么当我们看到似乎矛盾的不同经文时,就应重新检讨自己的解释。
3.释经中有三大主题连贯个书卷,构成释经一贯信息的架构。它们就是神的应许、神的国度、神的同在。
4.“神的应许”强调神的信实和祂话语的重要,着重神对人类救恩的应许;“神的国度”是指神是宇宙的创造主,也是一切的统治者,强调神的超越性和荣耀,神的国所建立的一切,至终要在弥赛亚身上完全成就;“神的同在”强调神对人的爱和对人的带领,“以马内利”是这主题的钥句。
5.读圣经最终的目的,是要我们更深一步的认识神,如果我们以圣经的人物为重,有时反而会造成的读经上不必要的疑惑。
6.“以经解经”的意义可包括两方面:第一是在整本圣经的教训之下解释某一段经文,也就是运用圣经主题与基本教义去解经,第二是指圣经自释,即以后期经文解释早期经文。
7.“以经解经”可以循着主题上或教训上的类同,来作“平行经文”的比较目的是要达到对圣经的一贯性的尊重,避免对圣经教训的片面认识。
8.“以经解经”时,要尊重每一处经文的上下文,以免发生曲解原意的现象。
释经原则六:要清
1.“要清”的原则是指我们解经所引申出来的一切属灵教训,都要以清楚的经文为根据;并且愿意承认,不清楚的经文之存在是有神的旨意。
2.经文内容不清楚的原因,大致上可分为五类:圣经之原文意思难定,圣经作者的简化,属于“渐启明”过程中较早期的经文,属于与已清楚的经文有冲突的经文,属于神蓄意保留的奥秘。
3.对原文意思不能确定的经文数量不多,而许多的圣经译本,注释本圣经或圣经释义书籍,都会对原文不清楚的地方作注。
4.有些经文在圣经作者的信息或思路中,只担任次要、甚至不重要的配搭角色,我们可以留意自己向经文所发的问题,是否是作者本来所要针对的问题。
5.如果我们能明白后期担任澄清角色的经文,对于早期经文不清楚的程度便会减少。
6.我们要对圣经作全面性的研读,才能区别哪些是清楚的经文,哪些是属于不清的。
7.对于神蓄意保留的奥秘,我们要学习信靠。